2020年第9期 总第66期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秘书处 2020年9月30日
一、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进展排名
图1-1各省累计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企业数量排名[1]
(截至2020年9月30日)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6〕269)工作部署,各省工信主管部门应按年度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每年6月底前组织辖区内企业依托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各省级评估服务分平台(www.cspiii.com/pg)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每个省级单位参评企业数量不少于1000家或不少于列入国家统计监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0%,研制形成本省市两化融合数据地图,组织开展数据地图应用推广工作,推动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精准施策新模式。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国已有182931家企业开展了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省市 |
贯标企业数量[2]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3]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4]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5] |
通过评定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全国 |
29393 |
3110 |
13881 |
10679 |
1898 |
47.2% |
36.3% |
61.0% |
1 |
江苏 |
4703 |
315 |
2395 |
1753 |
253 |
50.9% |
37.3% |
80.3% |
2 |
广东 |
4281 |
319 |
1896 |
1544 |
197 |
44.3% |
36.1% |
61.8% |
3 |
福建 |
3848 |
112 |
2162 |
1907 |
107 |
56.2% |
49.6% |
95.5% |
4 |
安徽 |
3115 |
123 |
1566 |
1189 |
105 |
50.3% |
38.2% |
85.4% |
5 |
河南 |
2624 |
99 |
1182 |
971 |
72 |
45.0% |
37.0% |
72.7% |
6 |
浙江 |
1870 |
232 |
847 |
574 |
138 |
45.3% |
30.7% |
59.5% |
7 |
山东 |
1502 |
262 |
664 |
437 |
157 |
44.2% |
29.1% |
59.9% |
8 |
重庆 |
981 |
77 |
272 |
199 |
55 |
27.7% |
20.3% |
71.4% |
9 |
湖南 |
900 |
61 |
441 |
263 |
32 |
49.0% |
29.2% |
52.5% |
10 |
湖北 |
793 |
145 |
372 |
271 |
91 |
46.9% |
34.2% |
62.8% |
11 |
四川 |
696 |
90 |
277 |
193 |
35 |
39.8% |
27.7% |
38.9% |
12 |
天津 |
670 |
64 |
226 |
156 |
52 |
33.7% |
23.3% |
81.3% |
13 |
上海 |
641 |
114 |
305 |
230 |
76 |
47.6% |
35.9% |
66.7% |
14 |
北京 |
402 |
165 |
166 |
148 |
88 |
41.3% |
36.8% |
53.3% |
15 |
江西 |
386 |
56 |
206 |
155 |
32 |
53.4% |
40.2% |
57.1% |
16 |
山西 |
306 |
53 |
135 |
110 |
40 |
44.1% |
35.9% |
75.5% |
17 |
河北 |
278 |
155 |
143 |
117 |
91 |
51.4% |
42.1% |
58.7% |
18 |
陕西 |
265 |
86 |
131 |
103 |
47 |
49.4% |
38.9% |
54.7% |
19 |
云南 |
193 |
42 |
67 |
40 |
18 |
34.7% |
20.7% |
42.9% |
20 |
辽宁 |
168 |
94 |
86 |
67 |
40 |
51.2% |
39.9% |
42.6% |
21 |
内蒙古 |
113 |
64 |
56 |
32 |
22 |
49.6% |
28.3% |
34.4% |
22 |
宁夏 |
109 |
70 |
37 |
35 |
20 |
33.9% |
32.1% |
28.6% |
23 |
广西 |
106 |
51 |
62 |
43 |
31 |
58.5% |
40.6% |
60.8% |
24 |
贵州 |
105 |
42 |
47 |
32 |
16 |
44.8% |
30.5% |
38.1% |
25 |
甘肃 |
78 |
52 |
38 |
31 |
21 |
48.7% |
39.7% |
40.4% |
26 |
吉林 |
72 |
54 |
18 |
14 |
14 |
25.0% |
19.4% |
25.9% |
27 |
黑龙江 |
66 |
35 |
32 |
23 |
15 |
48.5% |
34.8% |
42.9% |
28 |
新疆 |
46 |
25 |
17 |
13 |
9 |
37.0% |
28.3% |
36.0% |
29 |
海南 |
31 |
14 |
7 |
5 |
5 |
22.6% |
16.1% |
35.7% |
30 |
青海 |
23 |
23 |
18 |
16 |
13 |
78.3% |
69.6% |
56.5% |
31 |
西藏 |
12 |
12 |
5 |
5 |
4 |
41.7% |
41.7% |
33.3% |
32 |
新疆兵团 |
10 |
4 |
5 |
3 |
2 |
50.0% |
30.0% |
50.0% |
图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2各省市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3各省市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4各省市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
本省市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行业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原材料 |
石化 |
1556 |
294 |
800 |
639 |
51.4% |
41.1% |
钢铁 |
441 |
117 |
242 |
195 |
54.9% |
44.2% |
|
建材 |
1484 |
127 |
678 |
504 |
45.7% |
34.0% |
|
有色 |
467 |
89 |
221 |
169 |
47.3% |
36.2% |
|
合计 |
3948 |
627 |
1941 |
1507 |
49.2% |
38.2% |
|
装备 |
机械 |
6311 |
703 |
2963 |
2178 |
46.9% |
34.5% |
汽车 |
1928 |
161 |
964 |
752 |
50.0% |
39.0% |
|
船舶 |
148 |
41 |
93 |
84 |
62.8% |
56.8% |
|
航空 |
171 |
81 |
89 |
78 |
52.0% |
45.6% |
|
合计 |
8558 |
986 |
4109 |
3092 |
48.0% |
36.1% |
|
消费品 |
轻工 |
5150 |
332 |
2422 |
1817 |
47.0% |
35.3% |
纺织 |
1554 |
140 |
764 |
593 |
49.2% |
38.2% |
|
食品 |
2020 |
211 |
888 |
676 |
44.0% |
33.5% |
|
医药 |
1134 |
157 |
539 |
419 |
47.5% |
36.9% |
|
合计 |
9858 |
840 |
4613 |
3505 |
46.8% |
35.6% |
|
电子信息 |
电子 |
3849 |
241 |
1854 |
1492 |
48.2% |
38.8% |
软件 |
552 |
17 |
206 |
144 |
37.3% |
26.1% |
|
通信 |
317 |
96 |
167 |
150 |
52.7% |
47.3% |
|
合计 |
4718 |
354 |
2227 |
1786 |
47.2% |
37.9% |
|
其他 |
电力电网 |
643 |
155 |
307 |
269 |
47.7% |
41.8% |
采矿 |
194 |
51 |
103 |
85 |
53.1% |
43.8% |
|
建筑 |
259 |
19 |
110 |
76 |
42.5% |
29.3% |
|
服务业 |
1135 |
78 |
468 |
359 |
41.2% |
31.6% |
图2-5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6主要行业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7主要行业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3.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3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中央企业集团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合计 |
1109 |
558 |
727 |
639 |
65.6% |
57.6% |
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108 |
52 |
63 |
58 |
58.3% |
53.7% |
2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83 |
58 |
56 |
54 |
67.5% |
65.1% |
3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60 |
35 |
38 |
35 |
63.3% |
58.3% |
4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59 |
15 |
59 |
48 |
100.0% |
81.4% |
5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59 |
33 |
56 |
46 |
94.9% |
78.0% |
6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57 |
27 |
42 |
39 |
73.7% |
68.4% |
7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40 |
25 |
15 |
12 |
37.5% |
30.0% |
8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32 |
21 |
19 |
17 |
59.4% |
53.1% |
9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5 |
3 |
17 |
14 |
68.0% |
56.0% |
10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5 |
13 |
7 |
6 |
28.0% |
24.0% |
1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4 |
10 |
16 |
15 |
66.7% |
62.5% |
1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24 |
12 |
11 |
10 |
45.8% |
41.7% |
13 |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14 |
22 |
20 |
100.0% |
90.9% |
14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3 |
22 |
20 |
100.0% |
90.9% |
15 |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9 |
7 |
5 |
31.8% |
22.7% |
16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20 |
16 |
13 |
11 |
65.0% |
55.0% |
17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20 |
24 |
9 |
8 |
45.0% |
40.0% |
18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19 |
9 |
14 |
11 |
73.7% |
57.9% |
19 |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
18 |
8 |
18 |
12 |
100.0% |
66.7% |
20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18 |
10 |
5 |
5 |
27.8% |
27.8% |
21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15 |
8 |
6 |
5 |
40.0% |
33.3% |
22 |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
14 |
5 |
10 |
8 |
71.4% |
57.1% |
23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3 |
8 |
3 |
2 |
23.1% |
15.4% |
24 |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2 |
9 |
11 |
10 |
91.7% |
83.3% |
25 |
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11 |
11 |
100.0% |
100.0% |
26 |
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11 |
4 |
11 |
11 |
100.0% |
100.0% |
27 |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
11 |
3 |
11 |
10 |
100.0% |
90.9% |
28 |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5 |
5 |
45.5% |
45.5% |
29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5 |
4 |
45.5% |
36.4% |
30 |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9 |
7 |
90.0% |
70.0% |
31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7 |
7 |
70.0% |
70.0% |
32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10 |
8 |
6 |
6 |
60.0% |
60.0% |
33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10 |
7 |
5 |
4 |
50.0% |
40.0% |
34 |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9 |
6 |
100.0% |
66.7% |
35 |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7 |
7 |
77.8% |
77.8% |
36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5 |
5 |
55.6% |
55.6% |
37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3 |
3 |
33.3% |
33.3% |
38 |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
8 |
4 |
8 |
7 |
100.0% |
87.5% |
39 |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8 |
1 |
4 |
3 |
50.0% |
37.5% |
40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8 |
3 |
2 |
2 |
25.0% |
25.0% |
41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7 |
6 |
100.0% |
85.7% |
42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7 |
4 |
5 |
5 |
71.4% |
71.4% |
43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5 |
5 |
71.4% |
71.4% |
44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
7 |
2 |
3 |
2 |
42.9% |
28.6% |
45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7 |
6 |
0 |
0 |
0.0% |
0.0% |
46 |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
6 |
5 |
6 |
6 |
100.0% |
100.0% |
47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6 |
0 |
6 |
5 |
100.0% |
83.3% |
48 |
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3 |
3 |
50.0% |
50.0% |
49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6 |
2 |
2 |
2 |
33.3% |
33.3% |
50 |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3 |
100.0% |
60.0% |
51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4 |
4 |
80.0% |
80.0% |
52 |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4 |
4 |
80.0% |
80.0% |
53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4 |
3 |
80.0% |
60.0% |
54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2 |
1 |
40.0% |
20.0% |
55 |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1 |
1 |
20.0% |
20.0% |
56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5 |
5 |
0 |
0 |
0.0% |
0.0% |
57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5 |
4 |
0 |
0 |
0.0% |
0.0% |
58 |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3 |
3 |
75.0% |
75.0% |
59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4 |
1 |
2 |
2 |
50.0% |
50.0% |
60 |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1 |
1 |
25.0% |
25.0% |
61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2 |
3 |
3 |
100.0% |
100.0% |
62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2 |
2 |
66.7% |
66.7% |
63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2 |
2 |
66.7% |
66.7% |
64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3 |
3 |
1 |
1 |
33.3% |
33.3% |
65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6 |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7 |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2 |
1 |
100.0% |
50.0% |
68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1 |
0 |
50.0% |
0.0% |
69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0 |
0 |
0.0% |
0.0% |
70 |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2 |
0 |
0 |
0 |
0.0% |
0.0% |
71 |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2 |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0 |
100.0% |
0.0% |
73 |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4 |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5 |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6 |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7 |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8 |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
1 |
0 |
0 |
0 |
0.0% |
0.0% |
图2-8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9各央企集团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图2-10各央企集团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9月30日)
2014年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29393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其中10679家企业通过评定,占贯标企业总数的36.3%。从区域分布来看,69.7%的贯标企业和73.4%的通过评定企业均来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和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品、装备、电子信息、原材料行业贯标企业分布最为广泛,其中消费品、装备行业贯标企业占比分别为33.6%和29.2%。中央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日益凸显,全国97家央企中已有78家积极推动下属1109家企业开展贯标,其中639家企业通过评定,分别占贯标企业总数和通过评定企业总数的3.8%和6.0%。
三、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动态
Ø 国家层面
● 9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0年第20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国家标准GB/T 23004-2020《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生态系统参考架构》(下称《参考架构》)和GB/T 23005-2020《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咨询服务指南》(下称《咨询服务指南》)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两化融合标准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进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和科技司指导下,《参考架构》和《咨询服务指南》等2项国家标准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制,均属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与GB/T 23000-201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 23001-201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等相配套。《参考架构》给出了两化融合三个分析视角、四个要素、三个发展历程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为企业全面认知和系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咨询服务指南》给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服务的方针、目标,咨询服务机构能力和要求,咨询服务过程指南,以及咨询服务社会化监督机制,为服务机构和人员规范开展咨询服务提供通用指南和实施建议。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我国首套自主研制、实现大范围应用且成功向国际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由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SAC/TC 573)归口管理。目前,全国已有29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200余家机构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咨询服务,系列标准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优化、技术融合、数据应用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成效日益彰显。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指导两化融合标委会继续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研制和宣贯推广工作,持续拓展标准应用广度和深度,以贯标为抓手加速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能力建设,服务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
● 9月28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关于征集<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单位的通知》。为进一步汇聚整合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领域优势力量,形成合力,尽快研制形成内容科学、产业适用、可操作性强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国家标准,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拟扩大标准起草参与范围,面向全社会征集标准起草单位。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国家标准由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归口管理,为企业规范开展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活动,构建稳定、连续、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供应链提供路径指引。此标准由国家工信安全中心牵头,联合国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研制。
● 9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厅原〔2020〕 39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促进建材工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促进建材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建材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继续推动建材企业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贯标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评定。引导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对标国家标准开展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等工作。建立建材企业贯标、年度测评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推动建材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Ø 地方及行业层面
● 9月30日,眉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2019年度眉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部门决算》。2019年,眉山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全市入选四川省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4家,入选眉山市市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23家。
● 9月29日,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工作动态,总结福州市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举措。福州市围绕重点行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工作,树立标杆企业,加强示范引导,推广贯标优秀经验和成果共享,充分发挥贯标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深入开展。2020年,福州市新增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33家,累计通过评定企业299家。
● 9月18日,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促进融合应用作为发展目标,打造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升级版,全面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案例。
下一步,吉林省工信厅将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和普及工程,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通过培训、指导、扶持等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全省两化融合自评估覆盖率。
● 9月16日,中卫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培训班,全市规模以上化工行业企业、县(区)工信主管部门代表参加培训。培训班上,有关专家对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进行了培训辅导,讲解了评估数据信息的填报流程及方法,便于企业识别差距、找出短板,明确下一步两化融合工作计划。
● 9月7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推荐2020年四川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2020年度四川省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遴选工作。《通知》指出,全省各市(州)经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指导,加快推动试点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申报企业应通过两化融合评估系统开展周期性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 8月31日,上海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上海市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 2023年)》,明确提出要促进两化融合不断深化,推动企业在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质量管理、可靠性工程、服务等方面转型升级,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
● 8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企业上云和两化融合诊断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工作,综合评价企业的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所处阶段,以及各项关键指标与全国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对标情况等。
四、全国新增396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020年9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全国共新增396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名单如表4-1(排名不分先后)。通过评定企业信息可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gltxpd.cspiii.com)查询。
表4-1 新增396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信息
序号 |
企业名称 |
评定范围内所涉及的新型能力 |
1 |
爱珂勒电子元器件(珠海)有限公司 |
面向汽车用直流电机碳刷总成的产供销存一体化控制能力 |
2 |
安徽百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3 |
安徽大盘特种装备车辆有限公司 |
压力容器产品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4 |
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 |
柳编、木制工艺品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5 |
安徽东强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 |
预拌混凝土订单快速响应与交付能力 |
6 |
安徽华明航空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
高效研发管理能力 |
7 |
安徽环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 |
安徽绿环泵业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9 |
安徽南方化工泵业有限公司 |
供产销协同管控能力 |
10 |
安徽省创安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产品的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11 |
安徽省乐悠悠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2 |
安徽省涡阳县酿酒厂 |
白酒的进销存和财务精细化管控能力 |
13 |
安徽天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保健食品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4 |
安庆汇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5 |
安庆永大体育文化有限公司 |
冲浪板产品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6 |
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
定制化订单全流程管控能力 |
17 |
百强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力 |
18 |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供应链和财务一体化的协同管控能力 |
19 |
北京科荣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航空器部件检测、修理、改装和翻修订单交付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能力 |
20 |
北京立思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集中共享与业务协同管控能力 |
21 |
备倍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移动电源产品的产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22 |
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 |
基于云平台的激光设备远程运维服务能力 |
23 |
常山县鑫龙轴承有限公司 |
轴承锻件、精车件产品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24 |
常州嘉博染织有限公司 |
针织面料染整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25 |
常州坚正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汽车减震配件订单的快速交付能力 |
26 |
常州市钧达轴承有限公司 |
非标轴承生产高效协同管控能力 |
27 |
成都帝标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协同管控能力 |
28 |
成都恒成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
木工刀具的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29 |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AMOLED显示屏计算机集成制造能力 |
30 |
成都龙之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31 |
成都茂腾科技有限公司 |
模具及冲压产品的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32 |
池州普胜电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玻璃纤维软管产品的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33 |
大峡谷照明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LED照明灯具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34 |
丹阳镇威汽配有限公司 |
产供销集成管控能力 |
35 |
鼎复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36 |
东风安道拓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37 |
杜商精机(嘉兴)有限公司 |
订单全流程管控能力 |
38 |
繁昌县华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汽车用不锈钢管路产品的供产销协同管控能力 |
39 |
佛瑞德(郑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定制空调末端产品快速响应设计与准时交付能力 |
40 |
氟乐泰科(厦门)新材料有限公司 |
橡胶制品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41 |
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多事业部业务高效协同管控能力 |
42 |
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43 |
福建守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44 |
福建优丝纺织有限公司 |
纺纱及袜制品的进销存成本管控能力 |
45 |
阜南县润杨家居有限公司 |
以订单为驱动的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46 |
阜阳和益鞋业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管控能力 |
47 |
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业务集中管控能力 |
48 |
赣州德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研发项目精细化管控能力 |
49 |
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 |
热水器产品精益生产管控能力 |
50 |
巩义市神南特种耐火材料厂 |
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51 |
光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光无源器件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52 |
广东杰果新材料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53 |
广东九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54 |
广西北部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不锈钢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55 |
广西富丰集团有限公司 |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56 |
广西金德泰电气有限公司 |
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57 |
海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基站建设与运维综合服务能力 |
58 |
海太欧林集团有限公司 |
办公家具产品的销售精细化管控能力 |
59 |
好运来(福建)食品有限公司 |
订单高效交付能力 |
60 |
合肥晶威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石英晶体元器件产品的生产精益化管控能力 |
61 |
合肥市飞龙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采销存和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62 |
合肥市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
机动车检测线项目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
63 |
合肥市新顺厨具制造有限公司 |
厨房设备产品的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64 |
河北高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人防警报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能力 |
65 |
河南大林橡胶通信器材有限公司 |
石油钻采设备用橡胶总成及通信器材产品订单快速响应与交付能力 |
66 |
河南佛山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67 |
河南华东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68 |
河南金牧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远程监控服务能力 |
69 |
河南金源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数据的生产安全管控能力 |
70 |
河南强宏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71 |
河南泉舜流体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
阀门系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72 |
河南瑞航农牧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73 |
河南省健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74 |
河南思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医疗器械产品的客户订单高效交付能力 |
75 |
河南桐裕印务有限公司 |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76 |
河南卓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物联网水电气热仪表模块产品的品质管控能力 |
77 |
胡赫(青岛)换热水箱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78 |
湖北佳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阿米巴的经营精细化管控能力 |
79 |
湖南金龙电缆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80 |
湖南炬神电子有限公司 |
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81 |
湖南联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82 |
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3 |
湖南省达美包装有限公司 |
循环物流包装的高效运营管控能力 |
84 |
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的柔性定制化能力 |
85 |
湖南同安医药有限公司 |
医药流通行业第三终端精准营销能力 |
86 |
湖南新湘达门窗有限公司 |
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87 |
湖南新中意食品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8 |
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 |
矿山全业务流程监管能力 |
89 |
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 |
风电装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
90 |
淮安广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
连锁药店采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91 |
淮安坤宇劳保用品有限公司 |
订单及时交付能力 |
92 |
淮安市欣佳尼龙有限公司 |
订单及时交付能力 |
93 |
淮安市宇晨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94 |
淮南巨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
液压机械制造的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5 |
淮南舜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
水泥产品智能物流管控能力 |
96 |
黄山三佳谊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个性化订单的快速交付能力 |
97 |
回春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成药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98 |
惠州市景阳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99 |
惠州市联谊印刷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管控能力 |
100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锂电池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101 |
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 |
职业装、装备装具生产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02 |
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3 |
济南金威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激光设备精益生产管控能力 |
104 |
济南实达紧固件有限公司 |
紧固件产品产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105 |
冀东水泥(烟台)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能源高效利用的水泥生产协同管控能力 |
106 |
嘉善金泰工程塑业有限公司 |
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7 |
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 |
生产过程全流程管控能力 |
108 |
建辉塑胶电子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9 |
建龙西林钢铁有限公司 |
业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0 |
江苏宝得换热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研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1 |
江苏诚功阀门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2 |
江苏德福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113 |
江苏丰凯纸业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114 |
江苏贯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销供产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5 |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6 |
江苏和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117 |
江苏亨通电子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内部供应链管控能力 |
118 |
江苏亨通光导新材料有限公司 |
精益化生产管控能力 |
119 |
江苏宏宝锻造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120 |
江苏金亿达能科技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21 |
江苏蓝力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122 |
江苏纽泰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23 |
江苏千年珠宝有限公司 |
基于珠宝行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运营能力 |
124 |
江苏三元轮胎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25 |
江苏斯必得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126 |
江苏苏美达车轮有限公司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127 |
江苏汤姆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客户订单的快速交付能力 |
128 |
江苏天华索具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29 |
江苏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免疫细胞存储需求的精准体检服务能力 |
130 |
江苏新贝斯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以订单为导向的机床产品物料在线管控能力 |
131 |
江苏远望仪器集团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32 |
江西华丽丰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33 |
江西金农米业集团有限公司 |
米制品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34 |
江西金唯冠建材有限公司 |
建筑陶瓷制品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135 |
江西锐克斯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36 |
江西网是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137 |
焦作瑞丰纸业有限公司 |
纸浆和浆板的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138 |
界首市欧思润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渔具产品快速交付能力 |
139 |
金湖金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订单及时交付能力 |
140 |
金上晋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高端箱包五金配件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