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0期 总第67期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秘书处 2020年10月31日
一、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进展排名
图1-1各省累计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企业数量排名[1]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6〕269)工作部署,各省工信主管部门应按年度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每年6月底前组织辖区内企业依托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各省级评估服务分平台(www.cspiii.com/pg)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每个省级单位参评企业数量不少于1000家或不少于列入国家统计监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0%,研制形成本省市两化融合数据地图,组织开展数据地图应用推广工作,推动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精准施策新模式。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国已有183044家企业开展了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省市 |
贯标企业数量[2]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3]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4]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5] |
通过评定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全国 |
29867 |
3110 |
14753 |
11390 |
1918 |
49.4% |
38.1% |
61.7% |
1 |
江苏 |
4747 |
315 |
2637 |
1943 |
256 |
55.6% |
40.9% |
81.3% |
2 |
广东 |
4296 |
319 |
1930 |
1616 |
199 |
44.9% |
37.6% |
62.4% |
3 |
福建 |
3848 |
112 |
2196 |
1975 |
107 |
57.1% |
51.3% |
95.5% |
4 |
安徽 |
3115 |
123 |
1660 |
1263 |
105 |
53.3% |
40.5% |
85.4% |
5 |
河南 |
2637 |
99 |
1237 |
1013 |
72 |
46.9% |
38.4% |
72.7% |
6 |
浙江 |
1912 |
232 |
957 |
640 |
140 |
50.1% |
33.5% |
60.3% |
7 |
山东 |
1599 |
262 |
725 |
480 |
159 |
45.3% |
30.0% |
60.7% |
8 |
重庆 |
1067 |
77 |
318 |
208 |
56 |
29.8% |
19.5% |
72.7% |
9 |
湖南 |
901 |
61 |
467 |
301 |
32 |
51.8% |
33.4% |
52.5% |
10 |
湖北 |
822 |
145 |
398 |
288 |
92 |
48.4% |
35.0% |
63.4% |
11 |
四川 |
731 |
90 |
305 |
209 |
37 |
41.7% |
28.6% |
41.1% |
12 |
天津 |
717 |
64 |
249 |
171 |
53 |
34.7% |
23.8% |
82.8% |
13 |
上海 |
667 |
114 |
321 |
248 |
77 |
48.1% |
37.2% |
67.5% |
14 |
北京 |
404 |
165 |
170 |
149 |
88 |
42.1% |
36.9% |
53.3% |
15 |
江西 |
386 |
56 |
217 |
175 |
32 |
56.2% |
45.3% |
57.1% |
16 |
山西 |
328 |
53 |
152 |
117 |
41 |
46.3% |
35.7% |
77.4% |
17 |
河北 |
280 |
155 |
147 |
120 |
93 |
52.5% |
42.9% |
60.0% |
18 |
陕西 |
266 |
86 |
141 |
104 |
47 |
53.0% |
39.1% |
54.7% |
19 |
云南 |
196 |
42 |
82 |
45 |
18 |
41.8% |
23.0% |
42.9% |
20 |
辽宁 |
169 |
94 |
88 |
69 |
41 |
52.1% |
40.8% |
43.6% |
21 |
内蒙古 |
116 |
64 |
59 |
32 |
22 |
50.9% |
27.6% |
34.4% |
22 |
宁夏 |
109 |
70 |
40 |
35 |
20 |
36.7% |
32.1% |
28.6% |
23 |
广西 |
106 |
51 |
65 |
45 |
31 |
61.3% |
42.5% |
60.8% |
24 |
贵州 |
105 |
42 |
48 |
34 |
17 |
45.7% |
32.4% |
40.5% |
25 |
甘肃 |
78 |
52 |
40 |
31 |
21 |
51.3% |
39.7% |
40.4% |
26 |
吉林 |
72 |
54 |
18 |
14 |
14 |
25.0% |
19.4% |
25.9% |
27 |
黑龙江 |
71 |
35 |
32 |
23 |
15 |
45.1% |
32.4% |
42.9% |
28 |
新疆 |
46 |
25 |
17 |
13 |
9 |
37.0% |
28.3% |
36.0% |
29 |
海南 |
31 |
14 |
7 |
5 |
5 |
22.6% |
16.1% |
35.7% |
30 |
青海 |
23 |
23 |
19 |
16 |
13 |
82.6% |
69.6% |
56.5% |
31 |
西藏 |
12 |
12 |
6 |
5 |
4 |
50.0% |
41.7% |
33.3% |
32 |
新疆兵团 |
10 |
4 |
5 |
3 |
2 |
50.0% |
30.0% |
50.0% |
图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2各省市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3各省市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4各省市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
本省市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行业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原材料 |
石化 |
1581 |
294 |
841 |
679 |
53.2% |
42.9% |
钢铁 |
448 |
117 |
257 |
204 |
57.4% |
45.5% |
|
建材 |
1512 |
127 |
738 |
534 |
48.8% |
35.3% |
|
有色 |
479 |
89 |
235 |
186 |
49.1% |
38.8% |
|
合计 |
4020 |
627 |
2071 |
1603 |
51.5% |
39.9% |
|
装备 |
机械 |
6411 |
703 |
3161 |
2376 |
49.3% |
37.1% |
汽车 |
1974 |
161 |
1017 |
796 |
51.5% |
40.3% |
|
船舶 |
148 |
41 |
99 |
87 |
66.9% |
58.8% |
|
航空 |
172 |
81 |
92 |
80 |
53.5% |
46.5% |
|
合计 |
8705 |
986 |
4369 |
3339 |
50.2% |
38.4% |
|
消费品 |
轻工 |
5238 |
332 |
2569 |
1949 |
49.0% |
37.2% |
纺织 |
1563 |
140 |
837 |
633 |
53.6% |
40.5% |
|
食品 |
2058 |
211 |
945 |
710 |
45.9% |
34.5% |
|
医药 |
1158 |
157 |
576 |
443 |
49.7% |
38.3% |
|
合计 |
10017 |
840 |
4927 |
3735 |
49.2% |
37.3% |
|
电子信息 |
电子 |
3900 |
241 |
1948 |
1572 |
49.9% |
40.3% |
软件 |
561 |
17 |
220 |
156 |
39.2% |
27.8% |
|
通信 |
317 |
96 |
171 |
154 |
53.9% |
48.6% |
|
合计 |
4778 |
354 |
2339 |
1882 |
49.0% |
39.4% |
|
其他 |
电力电网 |
644 |
155 |
317 |
281 |
49.2% |
43.6% |
采矿 |
194 |
51 |
110 |
85 |
56.7% |
43.8% |
|
建筑 |
268 |
19 |
120 |
89 |
44.8% |
33.2% |
|
服务业 |
1142 |
78 |
497 |
376 |
43.5% |
32.9% |
图2-5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6主要行业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7主要行业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3.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3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中央企业集团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合计 |
1121 |
558 |
753 |
663 |
67.2% |
59.1% |
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109 |
52 |
65 |
61 |
59.6% |
56.0% |
2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83 |
58 |
57 |
54 |
68.7% |
65.1% |
3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63 |
15 |
63 |
52 |
100.0% |
82.5% |
4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60 |
35 |
38 |
35 |
63.3% |
58.3% |
5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59 |
33 |
57 |
50 |
96.6% |
84.7% |
6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57 |
27 |
42 |
40 |
73.7% |
70.2% |
7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40 |
25 |
16 |
12 |
40.0% |
30.0% |
8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32 |
21 |
19 |
17 |
59.4% |
53.1% |
9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5 |
3 |
17 |
14 |
68.0% |
56.0% |
10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5 |
13 |
7 |
6 |
28.0% |
24.0% |
11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4 |
10 |
16 |
15 |
66.7% |
62.5% |
12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24 |
12 |
12 |
10 |
50.0% |
41.7% |
13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3 |
22 |
21 |
100.0% |
95.5% |
14 |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14 |
22 |
20 |
100.0% |
90.9% |
15 |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9 |
8 |
5 |
36.4% |
22.7% |
16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20 |
16 |
13 |
11 |
65.0% |
55.0% |
17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20 |
24 |
9 |
8 |
45.0% |
40.0% |
18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19 |
9 |
15 |
12 |
78.9% |
63.2% |
19 |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
18 |
8 |
18 |
13 |
100.0% |
72.2% |
20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18 |
10 |
6 |
5 |
33.3% |
27.8% |
21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15 |
8 |
8 |
5 |
53.3% |
33.3% |
22 |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
14 |
5 |
10 |
8 |
71.4% |
57.1% |
23 |
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13 |
4 |
13 |
13 |
100.0% |
100.0% |
24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3 |
8 |
4 |
2 |
30.8% |
15.4% |
25 |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2 |
9 |
11 |
9 |
91.7% |
75.0% |
26 |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12 |
6 |
5 |
5 |
41.7% |
41.7% |
27 |
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11 |
11 |
100.0% |
100.0% |
28 |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
11 |
3 |
11 |
10 |
100.0% |
90.9% |
29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5 |
5 |
45.5% |
45.5% |
30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11 |
7 |
5 |
4 |
45.5% |
36.4% |
31 |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9 |
8 |
90.0% |
80.0% |
32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7 |
7 |
70.0% |
70.0% |
33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10 |
8 |
6 |
6 |
60.0% |
60.0% |
34 |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9 |
6 |
100.0% |
66.7% |
35 |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7 |
7 |
77.8% |
77.8% |
36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5 |
5 |
55.6% |
55.6% |
37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3 |
3 |
33.3% |
33.3% |
38 |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
8 |
4 |
8 |
7 |
100.0% |
87.5% |
39 |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8 |
1 |
4 |
2 |
50.0% |
25.0% |
40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8 |
3 |
2 |
2 |
25.0% |
25.0% |
41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7 |
6 |
100.0% |
85.7% |
42 |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
7 |
5 |
6 |
6 |
85.7% |
85.7% |
43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7 |
4 |
5 |
5 |
71.4% |
71.4% |
44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5 |
5 |
71.4% |
71.4% |
45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
7 |
2 |
4 |
3 |
57.1% |
42.9% |
46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7 |
6 |
0 |
0 |
0.0% |
0.0% |
47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6 |
0 |
6 |
6 |
100.0% |
100.0% |
48 |
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3 |
3 |
50.0% |
50.0% |
49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6 |
2 |
3 |
2 |
50.0% |
33.3% |
50 |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2 |
1 |
33.3% |
16.7% |
51 |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5 |
100.0% |
100.0% |
52 |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3 |
100.0% |
60.0% |
53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4 |
4 |
80.0% |
80.0% |
54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4 |
3 |
80.0% |
60.0% |
55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2 |
1 |
40.0% |
20.0% |
56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5 |
5 |
0 |
0 |
0.0% |
0.0% |
57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5 |
4 |
0 |
0 |
0.0% |
0.0% |
58 |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3 |
3 |
75.0% |
75.0% |
59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4 |
1 |
2 |
2 |
50.0% |
50.0% |
60 |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1 |
1 |
25.0% |
25.0% |
61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2 |
3 |
3 |
100.0% |
100.0% |
62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3 |
3 |
3 |
2 |
100.0% |
66.7% |
63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3 |
2 |
100.0% |
66.7% |
64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2 |
2 |
66.7% |
66.7% |
65 |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2 |
2 |
100.0% |
100.0% |
66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7 |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8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1 |
0 |
50.0% |
0.0% |
69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0 |
0 |
0.0% |
0.0% |
70 |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2 |
0 |
0 |
0 |
0.0% |
0.0% |
71 |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2 |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3 |
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4 |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5 |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6 |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7 |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8 |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9 |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
1 |
0 |
0 |
0 |
0.0% |
0.0% |
图2-8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9各央企集团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图2-10各央企集团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0月31日)
2014年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国范围内共有29867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其中11390家企业通过评定,占贯标企业总数的38.1%。从区域分布来看,69.3%的贯标企业和73.7%的通过评定企业均来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和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品、装备、电子信息、原材料行业贯标企业分布最为广泛,其中消费品、装备行业贯标企业占比分别为33.7%和29.2%。中央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日益凸显,全国97家央企中已有79家积极推动下属1121家企业开展贯标,其中663家企业通过评定,分别占贯标企业总数和通过评定企业总数的3.8%和5.8%。
三、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动态
Ø 国家层面
● 10月2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文章《四川多措并举构建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体系》,指出四川省不断深化两化融合,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速推广,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采信机制新突破。截至2020年6月,四川省累计组织5175家企业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153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 10月21日- 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江苏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两化融合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大会期间,举办了数字化转型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推进会,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地方国资委,中央企业集团、各行业协会、各重点企业的代表共计6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指出,标准引领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助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自2010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引领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要强化标准引领,全面推进地方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试点示范,积极开展大型企业全链条贯标,打造新型能力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完善市场化服务生态,助力企业加速迈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胡学同指出,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和新动能成长,落实具体措施扎实有效推进,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十四五”为契机,江苏省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支持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政策体系,加快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此外,会议启动了首批地方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试点示范及首批新型能力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发布了数字化转型及贯标2.0系列成果。江苏省工信厅两化融合推进处副处长张志平介绍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试点工作举措,有关专家介绍了数字化转型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推进策略,企业及机构代表分享了典型新型能力的建设实践。
本次会议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任务和方法路径,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的核心举措和工作重点,推动构建基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协同工作体系,以数字化转型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 10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围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遴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 10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宣贯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
会上,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冯伟指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新时代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以标准为引领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有关专家介绍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暨数字化转型推进策略,企业代表分享了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现企业快速成长和转型变革的典型经验。
● 10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回眸‘十三五’”专栏文章《两化深度融合助经济提质增效》。文章指出,“十三五”期间,工信部加快标准体系全面普及,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2018年6月,正式组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3),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的标准研制应用交流平台,体系化推进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建设与应用。组织研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截至文章发布时,已累计发布5项国家标准、完成12项国家标准立项。推动建设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形成涵盖1700余家服务机构、2万余名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标准应用推广服务体系,标准宣贯培训活动覆盖100余万人次。通过打造一批符合标准的可复制、可推广、有价值的典型标杆,有效推动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累计遴选3111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51家贯标示范企业,带动更多企业主动贯标,实现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且大范围普及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成为广大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构建新型能力的重要方法指导。截至文章发布时,累计17万余家企业通过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发展重点和方向;2.8万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标主题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贯标达标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0%,经营利润平均增加11.2%,贯标已成为广大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19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发布《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持续竞争能力建设方法论》《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2项国际标准,“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提高了国家影响力,并为全球各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转型成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 9月2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GB/T 23000系列),加快建立数字化转型闭环管理机制,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形成并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架构。
Ø 地方及行业层面
● 10月30日,锦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工作动态《锦州市6家企业获评2020年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指出锦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积极组织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贯标试点企业,树立一大批典型示范企业,通过贯标试点工作促进企业形成一整套管理体系,逐步在全市推广和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下一步,锦州市工信局将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为切入点,引导重点企业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两化融合,使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拓展延伸,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 10月23日,湘潭市工业化和信息化局举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训暨“5G+工业互联网”推介会,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5G+工业互联网及解决方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重点领域,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分享。会上,湖南省工信厅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处处长李红亮指出,湖南省工信厅立足制造强省建设全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坚定不移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本质贯标工作。
● 10月23日,娄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训活动,有关专家讲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相关政策、流程方法及典型案例,加深了企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重点、路径和方向,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中。
● 10月22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导向目录(2020年)》,明确提出,要支持企业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鼓励企业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建立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的机制,确保两化融合过程可控、有效,培育和打造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新型能力,促进战略规划落地、业务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变革,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 10月14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0年三季度全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情况通报》,明确指出,湖南省工信系统坚持把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截至2020年9月底,湖南省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数量达到254家,第三季度新增50家;正在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的企业共有307家,第三季度新增启动贯标的企业13家。
下一步,湖南省工信厅将坚定不移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本质贯标相关工作。一是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分级分类试点,分行业、分能力、分阶段遴选区域试点示范企业,树立一批标杆示范,引导企业分级分类开展新型能力建设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系统性推进数字化转型。二是开展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引导同行业企业围绕战略转型,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打造以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三是加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宣贯力度,提高基层信息化主管部门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深化企业领导重视程度和本质贯标的意识。
● 10月14日,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0年辽宁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拟定名单公示》,在各市工信主管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省级专家组评审,拟定34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并对试点企业名单进行公示。
四、全国新增71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020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全国共新增71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名单如表4-1(排名不分先后)。通过评定企业信息可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gltxpd.cspiii.com)查询。
表4-1 新增711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信息
序号 |
企业名称 |
评定范围内所涉及的新型能力 |
1 |
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2 |
安徽碧得宝药业有限公司 |
营养保健食品的订单快速交付管控能力 |
3 |
安徽池州丰林木业有限公司 |
高端薄款纤维板的产供销存与财务集成管控能力 |
4 |
安徽顶佳食品有限公司 |
脱水蒜片的产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5 |
安徽顶康食品有限公司 |
富硒黑小麦系列产品的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6 |
安徽富通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7 |
安徽国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大数据支撑的高效检验检测能力 |
8 |
安徽宏虎粮油有限公司 |
营养米产品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9 |
安徽鸿森塑业有限公司 |
塑料防护网的供销存和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 |
安徽华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 |
安徽华夏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12 |
安徽环瑞电热器材有限公司 |
财务与购销存业务协同管控能力 |
13 |
安徽金国源中药股份有限公司 |
购销存和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4 |
安徽金源药业有限公司 |
保健食品的产供销存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15 |
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过程安全管控能力 |
16 |
安徽精菱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
基于玻璃加工设备订单的购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7 |
安徽九洲华隆实木家俬有限公司 |
实木家具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8 |
安徽钜将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
家具的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19 |
安徽凯盛基础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玻璃微珠产品的采销存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20 |
安徽凯旋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21 |
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
清洁燃煤气化系统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22 |
安徽摩格恩轴承有限公司 |
轴承产品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23 |
安徽瑞澳混凝土有限公司 |
预拌混凝土订单的准时交付能力 |
24 |
安徽省安达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智能数控机床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25 |
安徽省阜阳市大洋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26 |
安徽省祁门县黄山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功率半导体产品的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27 |
安徽省新康饲料有限公司 |
配合饲料产品的产供销研一体化管控能力 |
28 |
安徽晟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N-甲基吡咯烷酮(NMP)产品的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29 |
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30 |
安徽双盾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
防火门窗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1 |
安徽天使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
定制化校服的供销存财一体化能力 |
32 |
安徽沃尔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
高分子水性涂膜材料的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3 |
安徽翔胜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元器件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34 |
安徽新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供销存与财协同管控能力 |
35 |
安徽鑫泰钻石有限公司 |
人造金刚石产品进销存和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36 |
安徽星球盛唐泵业有限公司 |
耐腐蚀泵的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37 |
安徽星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污水处理设备产品供应链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38 |
安徽银铃食品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9 |
安徽玉发塑业有限公司 |
PVC管材管件的产供销一体化能力 |
40 |
安徽中科光电色选机械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1 |
安捷利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42 |
岸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43 |
奥卡冷却系统(天津)有限公司 |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44 |
拜尔斯道夫(天津)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润滑油产品订单的快速交付能力 |
45 |
宝淇(厦门)服饰有限公司 |
中高端儿童服饰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46 |
宝应电器厂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47 |
北京天泽智云科技有限公司 |
实现工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快速构建和交付能力 |
48 |
贝内克—长顺汽车内饰材料(张家港)有限公司 |
汽车内饰材料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49 |
亳州新诚达时装有限公司 |
服装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50 |
亳州鑫润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51 |
常德市联嘉机械有限公司 |
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52 |
常德宜利管道制造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53 |
常熟市劲力工具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协同管控能力 |
54 |
常州超芯科技有限公司 |
供应链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55 |
常州光辉化工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56 |
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
精密专用轴承产品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57 |
常州汉德机车工业有限公司 |
基于机车订单的产供销一体化管控能力 |
58 |
常州汉威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59 |
常州金康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60 |
常州钜苓铸造有限公司 |
铸造件生产加工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
61 |
常州力拓塑胶有限公司 |
软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协同管控能力 |
62 |
常州容导精密装备有限公司 |
产供销和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63 |
常州市常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项目实施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64 |
常州市恒纶纺织有限公司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65 |
常州市乐萌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基于定制化容器制造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66 |
常州市双鹤医用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67 |
常州市永光车业有限公司 |
车灯的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68 |
常州索维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全过程质量管控能力 |
69 |
常州新区广达热电有限公司 |
热力管网精细化管控能力 |
70 |
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精细化管控能力 |
71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集成供应链能力,集成产品研发能力 |
72 |
成都好风景家居有限公司 |
设计生产一体化管控能力 |
73 |
成都汇鸿教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办公、教学、医养类设备设施的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74 |
诚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过程管控能力 |
75 |
池州市骏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锂电池顶盖板的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76 |
创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眼镜产品产供销存财一体化协同管控能力 |
77 |
慈溪市广联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车灯总成及配件研发管控能力 |
78 |
大茂伟瑞柯车灯有限公司 |
产品质量全面控制能力 |
79 |
德森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产供销集成管控能力 |
80 |
德之源电器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
小家电的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1 |
迪赛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定制柴油发电机订单全流程管控能力 |
82 |
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83 |
帝欧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卫浴产品生产成本管控能力 |
84 |
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 |
基于整车管理系统的订单快速响应管控能力 |
85 |
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非标自动化设备研发项目管理能力 |
86 |
恩纳基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半导体设备个性化研发过程管控能力 |
87 |
福安市青拓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
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88 |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
安全可靠的核电运行管控能力 |
89 |
福建国强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
加气混凝土砌块产品订单快速响应及高效生产交付能力 |
90 |
福建闽高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电网工程项目精细化管控能力 |
91 |
福建全家福食品有限公司 |
订单全流程管控能力 |
92 |
福建省福宁浦明胶有限公司 |
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93 |
福建省然利食品有限公司 |
供销存和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4 |
福建祥龙塑胶有限公司 |
基于透明生产的高级排程能力 |
95 |
阜南县富昌恒业工艺品有限公司 |
编织家具、工艺品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96 |
阜南县利民工艺品有限公司 |
柳编制品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97 |
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 |
工艺品的供销存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8 |
阜阳市鑫源建材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99 |
阜阳万瑞斯电子锁业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0 |
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 |
智能空调制造过程精益管控能力,智能空调质量管控能力 |
101 |
广东三维睿新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系统的高效运维服务能力 |
102 |
广东鑫隆管业有限公司 |
水泥构件预制品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103 |
广西北海精一电力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
混凝土电杆产品的高效生产管控能力 |
104 |
广西大都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05 |
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永红散热器公司 |
散热器(用于汽车及信息产品)精益化生产管控能力 |
106 |
国润环保工程(常州)有限公司 |
基于客户订单的供应链协同管控能力 |
107 |
海联锯业科技有限公司 |
金属切削工具研发管控能力 |
108 |
韩顺(厦门)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
多样化卫生用品的快速交付能力 |
109 |
好易写(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书写材料及其应用装备的供应链管控能力 |
110 |
合肥环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电动车辆控制系统供应链高效管控能力 |
111 |
合肥锦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燃油泵设计与生产协同管控能力 |
112 |
合肥美尔电器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3 |
合肥瑞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订单的快速响应与交付能力 |
114 |
合肥神舟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建筑外墙保温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能力 |
115 |
合肥市徽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高效管控能力 |
116 |
合肥市科幂理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定制化实验设备订单的快速交付能力 |
117 |
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 |
集成电路等半导体产品的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118 |
合肥翼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9 |
合建卡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20 |
和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电隐患监控服务能力 |
121 |
河北恒工精密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订单全流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122 |
河南今三麦食品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23 |
河南金凤牧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家禽饲养设备定制化快速交付管控能力 |
124 |
河南金苑粮油有限公司 |
面粉制品的进销存财集中管控能力 |
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