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1期 总第68期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秘书处 2020年11月30日
一、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进展排名
图1-1各省累计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企业数量排名[1]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6〕269)工作部署,各省工信主管部门应按年度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每年6月底前组织辖区内企业依托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各省级评估服务分平台(www.cspiii.com/pg)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每个省级单位参评企业数量不少于1000家或不少于列入国家统计监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0%,研制形成本省市两化融合数据地图,组织开展数据地图应用推广工作,推动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精准施策新模式。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已有183063家企业开展了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省市 |
贯标企业数量[2]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3]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4]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5] |
通过评定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全国 |
30799 |
3110 |
15234 |
12701 |
1961 |
49.5% |
41.2% |
63.1% |
1 |
江苏 |
4884 |
315 |
2710 |
2225 |
257 |
55.5% |
45.6% |
81.6% |
2 |
广东 |
4326 |
319 |
1968 |
1699 |
202 |
45.5% |
39.3% |
63.3% |
3 |
福建 |
3848 |
112 |
2204 |
2060 |
109 |
57.3% |
53.5% |
97.3% |
4 |
安徽 |
3163 |
123 |
1683 |
1420 |
106 |
53.2% |
44.9% |
86.2% |
5 |
河南 |
2678 |
99 |
1266 |
1116 |
73 |
47.3% |
41.7% |
73.7% |
6 |
浙江 |
2014 |
232 |
995 |
804 |
143 |
49.4% |
39.9% |
61.6% |
7 |
山东 |
1724 |
262 |
770 |
570 |
164 |
44.7% |
33.1% |
62.6% |
8 |
重庆 |
1190 |
77 |
396 |
234 |
58 |
33.3% |
19.7% |
75.3% |
9 |
湖南 |
915 |
61 |
474 |
377 |
32 |
51.8% |
41.2% |
52.5% |
10 |
湖北 |
876 |
145 |
421 |
343 |
95 |
48.1% |
39.2% |
65.5% |
11 |
天津 |
807 |
64 |
275 |
205 |
53 |
34.1% |
25.4% |
82.8% |
12 |
四川 |
762 |
90 |
321 |
244 |
41 |
42.1% |
32.0% |
45.6% |
13 |
上海 |
699 |
114 |
347 |
270 |
78 |
49.6% |
38.6% |
68.4% |
14 |
北京 |
407 |
165 |
172 |
152 |
89 |
42.3% |
37.3% |
53.9% |
15 |
江西 |
400 |
56 |
221 |
201 |
32 |
55.3% |
50.3% |
57.1% |
16 |
山西 |
383 |
53 |
163 |
126 |
42 |
42.6% |
32.9% |
79.2% |
17 |
河北 |
286 |
155 |
148 |
132 |
97 |
51.7% |
46.2% |
62.6% |
18 |
陕西 |
277 |
86 |
152 |
110 |
48 |
54.9% |
39.7% |
55.8% |
19 |
云南 |
198 |
42 |
97 |
58 |
18 |
49.0% |
29.3% |
42.9% |
20 |
辽宁 |
175 |
94 |
92 |
74 |
44 |
52.6% |
42.3% |
46.8% |
21 |
内蒙古 |
116 |
64 |
59 |
37 |
24 |
50.9% |
31.9% |
37.5% |
22 |
宁夏 |
109 |
70 |
40 |
37 |
22 |
36.7% |
33.9% |
31.4% |
23 |
广西 |
106 |
51 |
66 |
53 |
33 |
62.3% |
50.0% |
64.7% |
24 |
贵州 |
105 |
42 |
49 |
36 |
17 |
46.7% |
34.3% |
40.5% |
25 |
黑龙江 |
79 |
35 |
32 |
28 |
16 |
40.5% |
35.4% |
45.7% |
26 |
甘肃 |
78 |
52 |
40 |
34 |
21 |
51.3% |
43.6% |
40.4% |
27 |
吉林 |
72 |
54 |
18 |
14 |
14 |
25.0% |
19.4% |
25.9% |
28 |
新疆 |
46 |
25 |
17 |
13 |
9 |
37.0% |
28.3% |
36.0% |
29 |
海南 |
31 |
14 |
7 |
5 |
5 |
22.6% |
16.1% |
35.7% |
30 |
青海 |
23 |
23 |
20 |
16 |
13 |
87.0% |
69.6% |
56.5% |
31 |
西藏 |
12 |
12 |
6 |
5 |
4 |
50.0% |
41.7% |
33.3% |
32 |
新疆兵团 |
10 |
4 |
5 |
3 |
2 |
50.0% |
30.0% |
50.0% |
图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2各省市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3各省市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4各省市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
本省市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行业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原材料 |
石化 |
1636 |
294 |
862 |
756 |
52.7% |
46.2% |
钢铁 |
467 |
117 |
265 |
227 |
56.7% |
48.6% |
|
建材 |
1569 |
127 |
768 |
609 |
48.9% |
38.8% |
|
有色 |
485 |
89 |
245 |
208 |
50.5% |
42.9% |
|
合计 |
4157 |
627 |
2140 |
1800 |
51.5% |
43.3% |
|
装备 |
机械 |
6653 |
703 |
3284 |
2724 |
49.4% |
40.9% |
汽车 |
2050 |
161 |
1056 |
891 |
51.5% |
43.5% |
|
船舶 |
154 |
41 |
101 |
93 |
65.6% |
60.4% |
|
航空 |
173 |
81 |
96 |
82 |
55.5% |
47.4% |
|
合计 |
9030 |
986 |
4537 |
3790 |
50.2% |
42.0% |
|
消费品 |
轻工 |
5425 |
332 |
2650 |
2196 |
48.8% |
40.5% |
纺织 |
1599 |
140 |
846 |
695 |
52.9% |
43.5% |
|
食品 |
2137 |
211 |
987 |
789 |
46.2% |
36.9% |
|
医药 |
1186 |
157 |
598 |
494 |
50.4% |
41.7% |
|
合计 |
10347 |
840 |
5081 |
4174 |
49.1% |
40.3% |
|
电子信息 |
电子 |
3960 |
241 |
1995 |
1706 |
50.4% |
43.1% |
软件 |
593 |
17 |
230 |
178 |
38.8% |
30.0% |
|
通信 |
319 |
96 |
176 |
154 |
55.2% |
48.3% |
|
合计 |
4872 |
354 |
2401 |
2038 |
49.3% |
41.8% |
|
其他 |
电力电网 |
658 |
155 |
325 |
293 |
49.4% |
44.5% |
采矿 |
194 |
51 |
111 |
91 |
57.2% |
46.9% |
|
建筑 |
284 |
19 |
123 |
102 |
43.3% |
35.9% |
|
服务业 |
1175 |
78 |
512 |
413 |
43.6% |
35.1% |
图2-5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6主要行业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7主要行业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3.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3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中央企业集团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合计 |
1130 |
558 |
768 |
701 |
68.0% |
62.0% |
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109 |
52 |
66 |
62 |
60.6% |
56.9% |
2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83 |
58 |
56 |
54 |
67.5% |
65.1% |
3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65 |
15 |
65 |
59 |
100.0% |
90.8% |
4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60 |
33 |
58 |
52 |
96.7% |
86.7% |
5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60 |
35 |
38 |
36 |
63.3% |
60.0% |
6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57 |
27 |
44 |
42 |
77.2% |
73.7% |
7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40 |
25 |
18 |
14 |
45.0% |
35.0% |
8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32 |
21 |
19 |
17 |
59.4% |
53.1% |
9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7 |
13 |
8 |
7 |
29.6% |
25.9% |
10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5 |
3 |
17 |
16 |
68.0% |
64.0% |
11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25 |
12 |
13 |
11 |
52.0% |
44.0% |
12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4 |
10 |
15 |
15 |
62.5% |
62.5% |
13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3 |
22 |
22 |
100.0% |
100.0% |
14 |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14 |
22 |
21 |
100.0% |
95.5% |
15 |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9 |
9 |
6 |
40.9% |
27.3% |
16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0 |
9 |
16 |
15 |
80.0% |
75.0% |
17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20 |
16 |
13 |
12 |
65.0% |
60.0% |
18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20 |
24 |
8 |
7 |
40.0% |
35.0% |
19 |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
18 |
8 |
18 |
16 |
100.0% |
88.9% |
20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18 |
10 |
6 |
5 |
33.3% |
27.8% |
21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15 |
8 |
9 |
7 |
60.0% |
46.7% |
22 |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
14 |
5 |
10 |
8 |
71.4% |
57.1% |
23 |
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13 |
4 |
13 |
13 |
100.0% |
100.0% |
24 |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13 |
6 |
5 |
5 |
38.5% |
38.5% |
25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3 |
8 |
4 |
2 |
30.8% |
15.4% |
26 |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2 |
9 |
11 |
10 |
91.7% |
83.3% |
27 |
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11 |
11 |
100.0% |
100.0% |
28 |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
11 |
3 |
11 |
11 |
100.0% |
100.0% |
29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11 |
8 |
7 |
6 |
63.6% |
54.5% |
30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7 |
6 |
63.6% |
54.5% |
31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11 |
7 |
5 |
4 |
45.5% |
36.4% |
32 |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9 |
9 |
90.0% |
90.0% |
33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7 |
7 |
70.0% |
70.0% |
34 |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9 |
7 |
100.0% |
77.8% |
35 |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7 |
7 |
77.8% |
77.8% |
36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6 |
5 |
66.7% |
55.6% |
37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3 |
3 |
33.3% |
33.3% |
38 |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
8 |
4 |
8 |
7 |
100.0% |
87.5% |
39 |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8 |
1 |
4 |
3 |
50.0% |
37.5% |
40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8 |
3 |
2 |
2 |
25.0% |
25.0% |
41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7 |
6 |
100.0% |
85.7% |
42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6 |
5 |
85.7% |
71.4% |
43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7 |
4 |
5 |
5 |
71.4% |
71.4% |
44 |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
7 |
5 |
5 |
4 |
71.4% |
57.1% |
45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
7 |
2 |
4 |
3 |
57.1% |
42.9% |
46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7 |
6 |
0 |
0 |
0.0% |
0.0% |
47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6 |
0 |
6 |
6 |
100.0% |
100.0% |
48 |
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3 |
3 |
50.0% |
50.0% |
49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6 |
2 |
3 |
2 |
50.0% |
33.3% |
50 |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2 |
1 |
33.3% |
16.7% |
51 |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5 |
100.0% |
100.0% |
52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5 |
4 |
100.0% |
80.0% |
53 |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4 |
100.0% |
80.0% |
54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4 |
4 |
80.0% |
80.0% |
55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2 |
2 |
40.0% |
40.0% |
56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5 |
5 |
0 |
0 |
0.0% |
0.0% |
57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5 |
4 |
0 |
0 |
0.0% |
0.0% |
58 |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3 |
3 |
75.0% |
75.0% |
59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4 |
1 |
2 |
2 |
50.0% |
50.0% |
60 |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1 |
1 |
25.0% |
25.0% |
61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2 |
3 |
3 |
100.0% |
100.0% |
62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3 |
3 |
3 |
2 |
100.0% |
66.7% |
63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3 |
2 |
100.0% |
66.7% |
64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2 |
2 |
66.7% |
66.7% |
65 |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2 |
2 |
100.0% |
100.0% |
66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7 |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8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1 |
1 |
50.0% |
50.0% |
69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0 |
0 |
0.0% |
0.0% |
70 |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2 |
0 |
0 |
0 |
0.0% |
0.0% |
71 |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2 |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3 |
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4 |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5 |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6 |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7 |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8 |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9 |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
1 |
0 |
0 |
0 |
0.0% |
0.0% |
图2-8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9各央企集团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图2-10各央企集团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2014年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30799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其中12701家企业通过评定,占贯标企业总数的41.2%。从区域分布来看,68.8%的贯标企业和73.3%的通过评定企业均来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和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品、装备、电子信息、原材料行业贯标企业分布最为广泛,其中消费品、装备行业贯标企业占比分别为33.7%和29.4%。中央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日益凸显,全国97家央企中已有79家积极推动下属1130家企业开展贯标,其中701家企业通过评定,分别占贯标企业总数和通过评定企业总数的3.7%和5.5%。
三、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动态
Ø 国家层面
● 11月18日- 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在郑州市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系列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着力引导各地增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来自全国各地方工信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共计7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上,工信部信发司一级巡视员李颖指出,要深刻认识融合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与内涵,持续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十四五”期间,要以标准体系作为引导行业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标准向上承接战略规划、向下引导生态体系建设的关键作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一是要依托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委会(TC573)等标准化组织持续完善融合发展标准体系,通过贯标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化应用和快速推广;二是要提升我国标准研制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方案”真正带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三是在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工作过程中,要加强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构建安全可靠的平台体系打好基础。
Ø 地方及行业层面
● 11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GB/T 23000系列),加快建立数字化转型闭环管理机制,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形成并完善数字化转型战略架构。要建立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诊断对标,持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融合发展水平。
● 11月26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征集2020年度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的通知》,组织开展2020年湖南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征集工作,围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面向供应链管控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设、面向数字孪生的数据管理能力建设4个方向,遴选10家左右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贯标工作经验,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 11月26日,铜陵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召开《铜陵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新闻发布会,提出到2022年底,实现全市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通过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100家,省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0个,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30家。
● 11月26日,聊城市茌平区人民政府印发《茌平经济开发区加快产业集聚的实施办法》(聊茌政发〔2020〕40号),提出通过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增加企业上云数量,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提高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水平。
● 11月23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第五批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的公示》,对拟遴选确定的161家山东省第五批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予以公示。试点遴选工作经过企业自愿申报、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入选企业将被纳入山东省推荐国家贯标试点工作的储备库。
● 11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0年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和撤销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公示》,对拟核定为2020年四川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72家企业名单予以公示,并对35家未开展贯标工作的企业拟撤销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 11月20日,淮安市洪泽区委办公室发布《关于扶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持续打造以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为重点的智能制造工业体系,加快培育洪泽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下一步,洪泽区将加快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计划到2025年,推动58家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 11月12日,江苏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省属企业两化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交流研讨会,宣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决策部署,推动省属企业构建融合新业态、产业新生态、发展新格局。会上,有关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和现场交流。
● 11月5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安阳市人民政府2020年度工作预期目标》(安政〔2020〕18号),明确提出2020年要推动2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
● 11月4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从数据看湖南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进展》,明确指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截至2020年9月底,湖南省共有307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54家企业实现贯标达标,5879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下一步,湖南省将继续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坚定不移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本质贯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大贯标工作宣传培训力度,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深化企业本质贯标意识。二是强化分级分类监管引导,分行业、分能力、分阶段开展企业新型能力建设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大贯标评定结果的采信力度。三是提升贯标咨询机构服务能力,加强贯标咨询机构管理,细化贯标咨询机构评选和推荐工作,培育一批贯标咨询示范机构。四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育引进,组织信息化人才对接会,开展两化融合专题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 11月3日,在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指导下,山东省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联合举办了2020年山东省两化融合深度行威海站活动,全省各级工信主管部门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会上,有关专家、企业代表等围绕两化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主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四、全国新增131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020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全国共新增131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名单如表4-1(排名不分先后)。通过评定企业信息可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gltxpd.cspiii.com)查询。
表4-1 新增1311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信息
序号 |
企业名称 |
评定范围内所涉及的新型能力 |
1 |
TCL瑞智(惠州)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订单全过程管控能力 |
2 |
阿斯塔导线有限公司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3 |
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 |
智能无损检测仪器设备的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4 |
安徽百圣鑫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再生铝锭、铝棒的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5 |
安徽百泰工艺品有限公司 |
木制品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6 |
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7 |
安徽德邦化工有限公司 |
化工产品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
8 |
安徽德顺管业有限公司 |
新型环保塑料管材的产供销财集成管控能力 |
9 |
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电缆产品的客户订单快速响应与交付管控能力 |
10 |
安徽方翔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1 |
安徽凤凰涂料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12 |
安徽佛子岭面业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3 |
安徽阜阳侨兴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高低压成套开关柜的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14 |
安徽富瑞雪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5 |
安徽广银铝业有限公司 |
铝型材加工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16 |
安徽合创新型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集中管控能力 |
17 |
安徽恒鑫纺织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8 |
安徽宏润工艺品有限公司 |
木制工艺品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9 |
安徽虹泰药业有限公司 |
医用冷敷贴的供销存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20 |
安徽鸿玻玻璃科技有限公司 |
玻璃制品高效的订单生产交付能力 |
21 |
安徽华宝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能力 |
22 |
安徽华隆通和智能车库设备有限公司 |
智能车库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23 |
安徽华祺汽车装饰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套产品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24 |
安徽华馨香料有限公司 |
薄荷脑产品的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25 |
安徽华星消防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
消防设备、冲压制品、铁路配件产品相关的精细化财务核算能力 |
26 |
安徽华业香料股份有限公司 |
购销存财集成管控能力 |
27 |
安徽济生元药业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28 |
安徽嘉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PVC压延膜的订单精准交付管控能力 |
29 |
安徽嘉佑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产品的供销存及财务管控能力 |
30 |
安徽江南春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1 |
安徽杰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32 |
安徽金马药业有限公司 |
麝香壮骨膏、麝香止痛贴膏、消炎镇痛膏等橡胶膏剂产品的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3 |
安徽金森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4 |
安徽金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铝箔的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35 |
安徽金源家居工艺品有限公司 |
户外休闲家居工艺品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36 |
安徽劲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服装加工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37 |
安徽开乐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挂车产品订单高效交付能力 |
38 |
安徽柯林医疗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39 |
安徽科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科研仪器产品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0 |
安徽科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1 |
安徽蓝鹰玻璃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42 |
安徽利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3 |
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购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44 |
安徽亮中亮食品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45 |
安徽麦吉食品有限公司 |
基于二维码的产品质量溯源管控能力 |
46 |
安徽苗知府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
臭鳜鱼食品的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7 |
安徽民和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
高效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管控能力 |
48 |
安徽纽亚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进销存财集成管控能力 |
49 |
安徽欧瑞达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50 |
安徽千辉节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 |
建筑玻璃的订单及时交付能力 |
51 |
安徽千禧精密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
高精度轴承的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52 |
安徽强盛交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半挂车制造的快速响应和精准交付管控能力 |
53 |
安徽锐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云母产品的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54 |
安徽瑞邦橡塑助剂集团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55 |
安徽瑞佑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非标自动化设备研发项目管理能力 |
56 |
安徽赛丽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涂料产品及金属制品相关的供应链高效管控能力 |
57 |
安徽赛腾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购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58 |
安徽升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施工升降机产品的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59 |
安徽省博雅家具有限责任公司 |
购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60 |
安徽省阜南志峰工艺品有限公司 |
木质红酒盒、工艺品的进销存精细化管控能力 |
61 |
安徽省阜阳市国泰彩印包装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62 |
安徽省阜阳市盛大机械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63 |
安徽省公众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实验室检验技术服务的精细化管控能力 |
64 |
安徽省好朋友食品有限公司 |
巧克力、糖果等休闲食品的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65 |
安徽省华信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保健品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66 |
安徽省徽源电杆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协同管控能力 |
67 |
安徽省霍邱六兴矿业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68 |
安徽省捷甬达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69 |
安徽省美佳厨饰有限公司 |
全屋定制家居产品订单高效管控能力 |
70 |
安徽省万清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代用茶饮品的互联网营销管控能力 |
71 |
安徽省益农化工有限公司 |
农药制剂产品高效的订单交付管控能力 |
72 |
安徽舒源妇幼用品有限公司 |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73 |
安徽双盈纺织有限公司 |
印花网布的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74 |
安徽四达丝绸服装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业务集成管控能力 |
75 |
安徽天大铜业有限公司 |
铜杆、铜线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76 |
安徽同益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彩钢卷、净化板等产品的订单准时交付能力 |
77 |
安徽沃杰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踏板产品供应链高效管控能力 |
78 |
安徽新干线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79 |
安徽鑫溢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
产供销存和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80 |
安徽兴博远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81 |
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2 |
安徽扬帆充气游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3 |
安徽伊法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绝缘护套产品相关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4 |
安徽铱玛热能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电磁加热采暖设备的订单准时交付能力 |
85 |
安徽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生物质燃料的购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6 |
安徽优优时尚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87 |
安徽远翔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大米加工过程的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88 |
安徽云天冶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订单的内部供应链的协同管控能力 |
89 |
安徽中电晶超照明有限公司 |
LED照明产品的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0 |
安徽中科都菱商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精益生产管控能力 |
91 |
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 |
集团人力资源一体化管控能力 |
92 |
八方电气(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精准高效的供应链协同管控能力 |
93 |
邦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精细化管控能力 |
94 |
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高效协同的研发能力 |
95 |
宝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客户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96 |
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 |
基于PLM的电站锅炉产品项目管理能力 |
97 |
北京嘉诚兴业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内外饰精益生产管理能力 |
98 |
北汽黑豹(威海)汽车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99 |
北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天津)有限公司 |
燃油喷射系统的质量精细化管控能力 |
100 |
贝内克长顺生态汽车内饰材料(常州)有限公司 |
汽车内饰材料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01 |
必高家具(福建)有限公司 |
家具产品的供销存集中管控能力 |
102 |
亳州市铜关粉皮有限公司 |
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关粉皮的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3 |
亳州蜀中药业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产品的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4 |
博罗康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精密PCB线路板产品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5 |
博世力士乐(西安)电子传动与控制有限公司 |
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