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进展排名
图1-1各省累计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企业数量排名[1]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6〕269)工作部署,各省工信主管部门应按年度周期性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每年6月底前组织辖区内企业依托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各省级评估服务分平台(www.cspiii.com/pg)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每个省级单位参评企业数量不少于1000家或不少于列入国家统计监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0%,研制形成本省市两化融合数据地图,组织开展数据地图应用推广工作,推动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精准施策新模式。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184130家企业开展了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省市 |
贯标企业数量[2]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3]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4]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5] |
通过评定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全国 |
31671 |
3110 |
15609 |
14208 |
2020 |
49.3% |
44.9% |
65.0% |
1 |
江苏 |
4985 |
315 |
2742 |
2596 |
268 |
55.0% |
52.1% |
85.1% |
2 |
广东 |
4328 |
319 |
1992 |
1783 |
205 |
46.0% |
41.2% |
64.3% |
3 |
福建 |
3848 |
112 |
2210 |
2113 |
110 |
57.4% |
54.9% |
98.2% |
4 |
安徽 |
3213 |
123 |
1706 |
1598 |
108 |
53.1% |
49.7% |
87.8% |
5 |
河南 |
2744 |
99 |
1287 |
1211 |
73 |
46.9% |
44.1% |
73.7% |
6 |
浙江 |
2099 |
232 |
1034 |
955 |
145 |
49.3% |
45.5% |
62.5% |
7 |
山东 |
1807 |
262 |
788 |
695 |
168 |
43.6% |
38.5% |
64.1% |
8 |
重庆 |
1261 |
77 |
469 |
319 |
60 |
37.2% |
25.3% |
77.9% |
9 |
湖北 |
956 |
145 |
439 |
392 |
96 |
45.9% |
41.0% |
66.2% |
10 |
天津 |
926 |
64 |
306 |
249 |
56 |
33.0% |
26.9% |
87.5% |
11 |
湖南 |
920 |
61 |
486 |
446 |
35 |
52.8% |
48.5% |
57.4% |
12 |
上海 |
815 |
114 |
364 |
307 |
81 |
44.7% |
37.7% |
71.1% |
13 |
四川 |
793 |
90 |
337 |
290 |
43 |
42.5% |
36.6% |
47.8% |
14 |
山西 |
418 |
53 |
173 |
148 |
43 |
41.4% |
35.4% |
81.1% |
15 |
北京 |
411 |
165 |
176 |
162 |
92 |
42.8% |
39.4% |
55.8% |
16 |
江西 |
402 |
56 |
222 |
214 |
32 |
55.2% |
53.2% |
57.1% |
17 |
河北 |
286 |
155 |
155 |
141 |
104 |
54.2% |
49.3% |
67.1% |
18 |
陕西 |
285 |
86 |
156 |
135 |
48 |
54.7% |
47.4% |
55.8% |
19 |
云南 |
202 |
42 |
103 |
76 |
19 |
51.0% |
37.6% |
45.2% |
20 |
辽宁 |
177 |
94 |
94 |
83 |
46 |
53.1% |
46.9% |
48.9% |
21 |
内蒙古 |
116 |
64 |
60 |
40 |
25 |
51.7% |
34.5% |
39.1% |
22 |
宁夏 |
109 |
70 |
46 |
38 |
23 |
42.2% |
34.9% |
32.9% |
23 |
广西 |
107 |
51 |
66 |
58 |
35 |
61.7% |
54.2% |
68.6% |
24 |
贵州 |
105 |
42 |
51 |
37 |
18 |
48.6% |
35.2% |
42.9% |
25 |
黑龙江 |
86 |
35 |
32 |
29 |
17 |
37.2% |
33.7% |
48.6% |
26 |
甘肃 |
78 |
52 |
41 |
36 |
22 |
52.6% |
46.2% |
42.3% |
27 |
吉林 |
72 |
54 |
19 |
14 |
14 |
26.4% |
19.4% |
25.9% |
28 |
新疆 |
46 |
25 |
17 |
13 |
9 |
37.0% |
28.3% |
36.0% |
29 |
海南 |
31 |
14 |
7 |
5 |
5 |
22.6% |
16.1% |
35.7% |
30 |
青海 |
23 |
23 |
20 |
17 |
14 |
87.0% |
73.9% |
60.9% |
31 |
西藏 |
12 |
12 |
6 |
5 |
4 |
50.0% |
41.7% |
33.3% |
32 |
新疆兵团 |
10 |
4 |
5 |
3 |
2 |
50.0% |
30.0% |
50.0% |
图2-1各省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2各省市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3各省市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省市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4各省市通过评定的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占
本省市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2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行业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原材料 |
石化 |
1693 |
294 |
880 |
823 |
52.0% |
48.6% |
钢铁 |
479 |
117 |
268 |
250 |
55.9% |
52.2% |
|
建材 |
1653 |
127 |
795 |
713 |
48.1% |
43.1% |
|
有色 |
485 |
89 |
252 |
233 |
52.0% |
48.0% |
|
合计 |
4310 |
627 |
2195 |
2019 |
50.9% |
46.8% |
|
装备 |
机械 |
6937 |
703 |
3367 |
3083 |
48.5% |
44.4% |
汽车 |
2084 |
161 |
1089 |
993 |
52.3% |
47.6% |
|
船舶 |
156 |
41 |
105 |
96 |
67.3% |
61.5% |
|
航空 |
173 |
81 |
102 |
86 |
59.0% |
49.7% |
|
合计 |
9350 |
986 |
4663 |
4258 |
49.9% |
45.5% |
|
消费品 |
轻工 |
5539 |
332 |
2724 |
2471 |
49.2% |
44.6% |
纺织 |
1637 |
140 |
853 |
797 |
52.1% |
48.7% |
|
食品 |
2191 |
211 |
1021 |
893 |
46.6% |
40.8% |
|
医药 |
1214 |
157 |
614 |
552 |
50.6% |
45.5% |
|
合计 |
10581 |
840 |
5212 |
4713 |
49.3% |
44.5% |
|
电子信息 |
电子 |
4039 |
241 |
2028 |
1865 |
50.2% |
46.2% |
软件 |
602 |
17 |
237 |
210 |
39.4% |
34.9% |
|
通信 |
319 |
96 |
178 |
162 |
55.8% |
50.8% |
|
合计 |
4960 |
354 |
2443 |
2237 |
49.3% |
45.1% |
|
其他 |
电力电网 |
658 |
155 |
334 |
304 |
50.8% |
46.2% |
采矿 |
194 |
51 |
113 |
98 |
58.2% |
50.5% |
|
建筑 |
296 |
19 |
126 |
119 |
42.6% |
40.2% |
|
服务业 |
1271 |
78 |
519 |
460 |
40.8% |
36.2% |
图2-5主要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6主要行业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7主要行业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行业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3.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进展
表2-3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统计表
序号 |
中央企业集团 |
贯标企业数量 |
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 |
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
|
合计 |
1137 |
558 |
793 |
734 |
69.7% |
64.6% |
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111 |
52 |
69 |
62 |
62.2% |
55.9% |
2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83 |
58 |
59 |
56 |
71.1% |
67.5% |
3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67 |
15 |
67 |
61 |
100.0% |
91.0% |
4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61 |
33 |
61 |
54 |
100.0% |
88.5% |
5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60 |
35 |
38 |
36 |
63.3% |
60.0% |
6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58 |
27 |
46 |
42 |
79.3% |
72.4% |
7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40 |
25 |
19 |
17 |
47.5% |
42.5% |
8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32 |
21 |
19 |
18 |
59.4% |
56.3% |
9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7 |
13 |
9 |
7 |
33.3% |
25.9% |
10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5 |
3 |
16 |
16 |
64.0% |
64.0% |
11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25 |
12 |
14 |
13 |
56.0% |
52.0% |
12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4 |
10 |
14 |
14 |
58.3% |
58.3% |
13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23 |
3 |
23 |
23 |
100.0% |
100.0% |
14 |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14 |
22 |
21 |
100.0% |
95.5% |
15 |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22 |
9 |
10 |
10 |
45.5% |
45.5% |
16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0 |
9 |
16 |
16 |
80.0% |
80.0% |
17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20 |
16 |
13 |
13 |
65.0% |
65.0% |
18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20 |
24 |
8 |
7 |
40.0% |
35.0% |
19 |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
19 |
8 |
19 |
17 |
100.0% |
89.5% |
20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18 |
10 |
6 |
5 |
33.3% |
27.8% |
21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15 |
8 |
9 |
8 |
60.0% |
53.3% |
22 |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
14 |
5 |
10 |
8 |
71.4% |
57.1% |
23 |
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13 |
4 |
13 |
13 |
100.0% |
100.0% |
24 |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
13 |
3 |
13 |
11 |
100.0% |
84.6% |
25 |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13 |
6 |
5 |
5 |
38.5% |
38.5% |
26 |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2 |
9 |
11 |
11 |
91.7% |
91.7% |
27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12 |
6 |
7 |
6 |
58.3% |
50.0% |
28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2 |
8 |
4 |
4 |
33.3% |
33.3% |
29 |
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
11 |
6 |
11 |
11 |
100.0% |
100.0% |
30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11 |
8 |
7 |
6 |
63.6% |
54.5% |
31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11 |
7 |
5 |
5 |
45.5% |
45.5% |
32 |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9 |
9 |
90.0% |
90.0% |
33 |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
10 |
1 |
7 |
7 |
70.0% |
70.0% |
34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
10 |
5 |
7 |
5 |
70.0% |
50.0% |
35 |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9 |
5 |
9 |
7 |
100.0% |
77.8% |
36 |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7 |
7 |
77.8% |
77.8% |
37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9 |
2 |
4 |
3 |
44.4% |
33.3% |
38 |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
8 |
4 |
8 |
8 |
100.0% |
100.0% |
39 |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8 |
1 |
5 |
5 |
62.5% |
62.5% |
40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8 |
3 |
3 |
2 |
37.5% |
25.0% |
41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7 |
6 |
100.0% |
85.7% |
42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7 |
1 |
6 |
5 |
85.7% |
71.4% |
43 |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7 |
4 |
5 |
5 |
71.4% |
71.4% |
44 |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
7 |
5 |
5 |
4 |
71.4% |
57.1% |
45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
7 |
2 |
4 |
4 |
57.1% |
57.1% |
46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6 |
0 |
6 |
6 |
100.0% |
100.0% |
47 |
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3 |
3 |
50.0% |
50.0% |
48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6 |
2 |
3 |
2 |
50.0% |
33.3% |
49 |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
6 |
3 |
2 |
2 |
33.3% |
33.3% |
50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5 |
5 |
100.0% |
100.0% |
51 |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5 |
100.0% |
100.0% |
52 |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5 |
5 |
100.0% |
100.0% |
53 |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
5 |
3 |
4 |
4 |
80.0% |
80.0% |
54 |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5 |
2 |
2 |
2 |
40.0% |
40.0% |
55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5 |
5 |
0 |
0 |
0.0% |
0.0% |
56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4 |
3 |
4 |
3 |
100.0% |
75.0% |
57 |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3 |
3 |
75.0% |
75.0% |
58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4 |
1 |
2 |
2 |
50.0% |
50.0% |
59 |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1 |
1 |
25.0% |
25.0% |
60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4 |
4 |
1 |
0 |
25.0% |
0.0% |
61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2 |
3 |
3 |
100.0% |
100.0% |
62 |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3 |
3 |
100.0% |
100.0% |
63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3 |
0 |
2 |
2 |
66.7% |
66.7% |
64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3 |
6 |
0 |
0 |
0.0% |
0.0% |
65 |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2 |
2 |
100.0% |
100.0% |
66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7 |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2 |
0 |
2 |
2 |
100.0% |
100.0% |
68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1 |
1 |
50.0% |
50.0% |
69 |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
2 |
1 |
0 |
0 |
0.0% |
0.0% |
70 |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2 |
0 |
0 |
0 |
0.0% |
0.0% |
71 |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2 |
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3 |
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1 |
1 |
100.0% |
100.0% |
74 |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5 |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 |
1 |
1 |
0 |
0 |
0.0% |
0.0% |
76 |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7 |
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8 |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1 |
0 |
0 |
0 |
0.0% |
0.0% |
79 |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
1 |
0 |
0 |
0 |
0.0% |
0.0% |
图2-8各央企集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量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9各央企集团启动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图2-10各央企集团通过评定企业数量占本央企贯标企业数量的比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2014年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共有31671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其中14208家企业通过评定,占贯标企业总数的44.9%。从区域分布来看,68.3%的贯标企业和72.7%的通过评定企业均来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和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品、装备、电子信息、原材料行业贯标企业分布最为广泛,其中消费品、装备行业贯标企业占比分别为33.5%和29.6%。中央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日益凸显,全国97家央企中已有79家积极推动下属1137家企业开展贯标,其中734家企业通过评定,分别占贯标企业总数和通过评定企业总数的3.6%和5.2%。
三、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动态
Ø 国家层面
● 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公示(不含“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方向)》,对经过企业申报、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拟遴选确定的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不含“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方向)予以公示,其中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48家。
Ø 地方及行业层面
● 12月25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办2020年贵州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培训会,全省各地工信主管部门、重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负责人等近300人参加培训。
会上,有关专家围绕两化融合工作背景、两化融合工作推进情况、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与内容、两化融合导向与原则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培训讲解,并从总体水平、阶段分布、关键指标发展情况等方面,剖析了贵州省及下属各市州的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为加快推进贵州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 12月25日,资阳市人民政府发布文章《为数字经济插上腾飞翅膀——我市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指出资阳市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工业领域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下一步,资阳市将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力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 12月23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湖南省中小企业“两上三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推动200家以上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培育1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以贯标引导企业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数据驱动型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 12月18日,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莆田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福建省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宣贯会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推进会在莆田举办,国务院国资委科创局信息化处处长陈建刚出席会议并讲话,福建省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代表等共计5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陈建刚处长解读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指出要加快推动国有企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创新、跨界创新,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关专家围绕“数字化转型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等主题,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时代企业核心战略,其根本任务是价值体系重构,核心路径是新型能力建设,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企业代表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服务商代表围绕“数据驱动组织的思考与实践”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 12月15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苏工信融合〔2020〕635号),对经过企业申报、各市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专题会审、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遴选确定的586家2020年江苏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予以公布。下一步,江苏省将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贯标服务工作,推进企业本质贯标,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12月7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对经过企业自主申报、各市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遴选确定的161家山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予以公布,并作出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要推动试点企业开展贯标评定,以市场化为原则启动贯标工作;二是要形成浓厚工作氛围,面向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主管等,开展贯标专题培训,举办典型企业现场交流、咨询服务对接等活动;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智能制造等重点项目中,优先支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鼓励将贯标达标企业数量纳入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
● 12月7日,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发布通知,公开征集《水泥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2020-1113T-SJ)和《玻璃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2020-1114T-SJ)2项行业标准的参编单位,以进一步汇聚水泥和玻璃行业优势力量,做好2项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2项行业标准在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的框架结构基础上,根据水泥和玻璃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特点,围绕水泥和玻璃行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行业特点,研究制定了符合水泥和玻璃行业特点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和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估企业在数字化和自动化建设、业务流程、数据开发利用、协同与创新等维度的发展水平。
● 12月5日,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公布2018-2019年德阳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成功企业名单的通知》,对2018-2019年德阳市6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成功的企业名单予以公布。
● 12月2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文章《阜阳:界首从“制造”到“智造” 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界首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十三五”以来,界首市累计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5家企业入选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5家企业获批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近50家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7%以上,覆盖资源循环利用、营养健康、纺织服装、智能机械等四大主导行业。
● 12月1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市政办发〔2020〕47号),明确提出,要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完善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加强供需精准对接,鼓励支持资源池内机构为各类型企业提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专业服务。
● 12月1日,陇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重点工作计划》,指出“十三五”以来,陇南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上云,推动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十四五”时期,陇南市将继续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估工程,持续举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不断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 11月30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和撤销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川经信办函〔2020〕253号),对经过企业自主申报、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遴选确定的72家2020年四川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予以发布,并对34家未启动贯标的企业撤销四川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下一步,四川省经信厅将继续按照贯标试点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对从获批试点之日起2年内未启动贯标工作的省级试点企业予以清理。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本地贯标试点企业全面启动贯标工作,及时填报和更新贯标工作进展,营造贯标工作良好氛围,推广普及本地贯标成果。
● 1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做强做大数字产业的若干意见》(湘政办发〔2020〕47号),提出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以示范标杆为引领,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四、全国新增1507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020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全国共新增1507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名单如表4-1(排名不分先后)。通过评定企业信息可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gltxpd.cspiii.com)查询。
表4-1 新增1507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信息
序号 |
企业名称 |
评定范围内所涉及的新型能力 |
1 |
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
风力发电设备产品的高效生产管控能力 |
2 |
艾克森(苏州)传热技术有限公司 |
订单及时交付能力 |
3 |
艾圣特传感系统(武汉)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 |
安徽艾丽格斯服饰有限公司 |
针织类服饰的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5 |
安徽百大电器连锁有限公司 |
基于物流系统的订单配送管控能力 |
6 |
安徽标王农牧有限公司 |
雏鸡孵化业务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7 |
安徽朝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 |
安徽潮升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
塑料制品的购销存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9 |
安徽成龙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
再生塑料颗粒的客户资源整合与管控能力 |
10 |
安徽大汇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苗木购销存财集成管控能力 |
11 |
安徽菲茵特电梯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12 |
安徽凤杰金属资源有限公司 |
废旧金属营销资源整合与管控能力 |
13 |
安徽富煌百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和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14 |
安徽富煌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5 |
安徽富煌木业有限公司 |
美学整木定制产品的订单快交付能力 |
16 |
安徽亘浩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机械配件产品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7 |
安徽光复电缆有限公司 |
成本管控能力 |
18 |
安徽海龙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
采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19 |
安徽海螺信息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项目精细化管控能力 |
20 |
安徽汉邦日化有限公司 |
湿巾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21 |
安徽豪门国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产品的业务财务集成管控能力 |
22 |
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23 |
安徽华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购销存财集中管控能力 |
24 |
安徽华丰植物香料股份有限公司 |
调味品和香料的成本管控能力 |
25 |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高效的一体化经营管控能力 |
26 |
安徽华天宝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27 |
安徽辉隆中成科技有限公司 |
磷复肥供销存和财务一体化的协同管控能力 |
28 |
安徽嘉美工艺品有限公司 |
编织工艺品订单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
29 |
安徽洁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30 |
安徽金诚汽车装饰设计开发有限公司 |
高效的商用车内饰件设计能力 |
31 |
安徽金辉肥业有限公司 |
肥料供销存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32 |
安徽金骏感应加热设备有限公司 |
感应加热设备的业务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33 |
安徽金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34 |
安徽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
购销存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35 |
安徽精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36 |
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 |
液晶电视产品的精益制造能力 |
37 |
安徽康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PE管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38 |
安徽坤源铝业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39 |
安徽蓝博玻璃有限公司 |
玻璃制品的订单快速响应和交付能力 |
40 |
安徽乐氏食品有限公司 |
休闲食品的订单快速响应与交付能力 |
41 |
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42 |
安徽林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3 |
安徽美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成本管控能力 |
44 |
安徽猛牛食品有限公司 |
方便食品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5 |
安徽明光酒业有限公司 |
基于酒类电商平台及智能码系统的营销管控能力 |
46 |
安徽明智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7 |
安徽芃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油酸产品产供销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48 |
安徽启东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产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49 |
安徽芊亿谷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产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50 |
安徽乾通教育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教育装备产品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51 |
安徽清荷纸业有限公司 |
生活用纸产品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52 |
安徽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烟酰胺及其中间体产品的生产过程管控能力 |
53 |
安徽瑞之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电线电缆产品的产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54 |
安徽三兴饲料有限公司 |
饲料产品的供销存精细化管控能力 |
55 |
安徽神健化工医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化工设备产品供应链高效管控能力 |
56 |
安徽神健粮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粮食机械设备产品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57 |
安徽省大富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射频器件生产过程质量管控能力 |
58 |
安徽省富鑫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LED照明产品产供销财协同管控能力 |
59 |
安徽省高雅家居有限公司 |
家居工艺品的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60 |
安徽省华建商品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 |
混凝土产品供应链高效管控能力 |
61 |
安徽省华鑫木业有限公司 |
木业产品的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62 |
安徽省金皖颖食品有限公司 |
糕点产品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63 |
安徽省美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
复合调味料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64 |
安徽省生宸源材料科技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集中管控能力 |
65 |
安徽省寿县甲贝粮油有限责任公司 |
大米产品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66 |
安徽省寿县金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
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67 |
安徽省万花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互联网平台养生茶精准营销与服务保障能力 |
68 |
安徽省唯一纺织有限公司 |
产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69 |
安徽省友邦混凝土有限公司 |
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精细化管控能力 |
70 |
安徽省正宇粮食机械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集中管控能力 |
71 |
安徽盛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安防与建筑智能系统财务与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72 |
安徽盛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
进销存财协同管控能力 |
73 |
安徽斯高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畜牧养殖农场工程项目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74 |
安徽腾飞特种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
特种电缆的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75 |
安徽天康特种钢管有限公司 |
特种钢管产品的生产精益化管控能力 |
76 |
安徽天立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协同管理平台的经营管控能力 |
77 |
安徽天立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项目管理能力 |
78 |
安徽天顺电气有限公司 |
高低压开关柜的产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79 |
安徽天宇国润保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外墙保温板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0 |
安徽桐花堂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 |
中药饮片财务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81 |
安徽温禾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82 |
安徽湘大骆驼饲料有限公司 |
畜禽饲料产品的业务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83 |
安徽祥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4 |
安徽欣奥食品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
瓶胚生产相关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85 |
安徽新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高端亚克力板材产品的精细化生产管控能力 |
86 |
安徽星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87 |
安徽宣城金宏化工有限公司 |
高效的生产运维管控能力 |
88 |
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89 |
安徽弋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服装制衣的进销存与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0 |
安徽银立方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金属板材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91 |
安徽银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玻璃切割设备供销存集中管控能力 |
92 |
安徽颍瑞源焊管科技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93 |
安徽颍上县富颍纺织有限公司 |
进销存一体化管控能力 |
94 |
安徽宇锋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
智能工业车辆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5 |
安徽宇腾真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进销存与财务集成管控能力 |
96 |
安徽誉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预拌混凝土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97 |
安徽誉隆亚东药业有限公司 |
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98 |
安徽兆龙食品有限公司 |
糖果食品的成本精细化管控能力 |
99 |
安徽振达刷业有限公司 |
刷制品的进销存财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0 |
安徽致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产供销存协同管控能力 |
101 |
安徽智锐汽车有限公司 |
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02 |
安徽中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 |
103 |
安徽中亚食品有限公司 |
酱卤肉制品供销存与财务协同管控能力 |
104 |
安徽卓越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充电网络运营平台的运维服务能力 |
105 |
安吉天威钢塑制品有限公司 |
产供销协同管控能力 |
106 |
奥展实业有限公司 |
基于产销高效协同的订单快速交付能力 |
107 |
百事德机械(江苏)有限公司 |
|